2018-02-07

【摘抄】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的姊妹篇,仍然是一边读一边摘抄,先分享摘抄的内容,稍后再整理读后感。李开元老师继续以趣味的方式述说历史,推荐对秦汉历史感兴趣的童鞋阅读全书。

https://www.amazon.cn/dp/B0183KFDIC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1

汉帝国的江山,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曾经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公元前196年,他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有一天韩信佩剑经过淮阴街市,一位鲁莽少年站出来挑衅韩信:不怕死就捅我一刀,不敢捅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选择了胯下之辱。

寄食亭长、漂母饭食、胯下之辱是司马迁到淮阴踏访时收集到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后来韩信衣锦还乡,对于漂母赐以千金,对于亭长扔给他一百钱,提拔侮辱他的恶少负责城下邳(pī)的警卫。

韩信首先是项梁的部下,默默无闻。项梁战死后转而跟随项羽,任郎中。韩信多次尝试用自己的谋划影响项羽,却得不到项羽赏识。这也许是韩信转而投奔刘邦的动机。

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在范增的策划下,最初决定将秦国的巴郡和楚郡封给刘邦,让刘邦去作蜀王。张良得到消息后,深感忧虑,进入巴蜀,等于被软禁。张良通过项伯说动项羽,将汉中封给了刘邦,号为汉王。

韩信跟着刘邦进入汉中,但几乎没有直接进入汉王视野的机会。期间韩信犯法被定了死罪,行刑前韩信大喊:汉王不是要夺天下吗,为什么要处死壮士?当时的监斩官是夏侯婴,下令刀下留人,询问交谈后心中暗暗称奇,马上推荐给刘邦。

经刘邦提拔后,韩信与萧何有了接触。萧何慧眼识人,认为韩信是能与项羽和章邯匹敌的大将,是能够引领刘邦军走出困境的统帅人才,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然而刘邦一直不召见,韩信失望,不辞而别。萧何知道后立即去追,刘邦还以为萧何逃亡了。事后刘邦采纳萧何的意见,任命韩信为大将。

任命之后刘邦亲自召见韩信。二人会面的情况史称“汉中对”,是楚汉相争历史的起点。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夺取天下,“汉中对”的正确决策和成功推行是其胜利的基础。另一战略决策的成功典范是诸葛亮答刘备的“隆中对”。

当田荣与彭越和陈馀联手,与项羽展开全面对抗以后,韩信认为还定三秦的时机到了。汉元年八月,在刘邦的支持下韩信调兵遣将,下达了“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攻击令。

韩信领军由汉中反攻关中成功,是刘邦集团突破封锁,走向发展和光明的关键一步。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唯一的一次成功战例。四百年后,诸葛亮五次由汉中北伐,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2

对于攻占了关中的刘邦,项羽暂时采取守势。黄河北岸,令魏王魏豹筑起第一道防线,殷王司马卬筑起第二道防线。黄河南岸,令河南王申阳筑起第一道防线,恢复韩国,分封郑昌为韩王,筑起第二道防线。

汉二年十月,身在废丘的刘邦,隆重迎接两位旧友的到来。一位是被项羽封为常山王的张耳,如今兵败,前来投靠旧友。一位是韩申徒张良,此时从楚国逃脱,抄小道来到了废丘。

申阳是张耳旧部,在张耳的协助下,刘邦迫使申阳归服。张良是韩国贵族,为解决郑昌韩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此刘邦顺利破除项羽布置在黄河南岸的两条防线。

乘胜东进的刘邦,利用魏豹在领土分割上对项羽的不满,使用军事威胁和外交劝诱双管齐下的方法,迫使魏豹倒戈。司马卬也是张耳的旧部。这一次张耳故伎重演,劝诱司马卬归附刘邦。至此,项羽在黄河北岸的两道防线崩溃。短短八个月时间,刘邦已经开始威胁到楚国本土。

陈平早期一直在项羽身边供职。鸿门宴上刘邦借口小解离席外出脱逃不归。项羽命陈平去找,陈平与张良拖延时间,化解了反秦军内部火并的危机。

司马卬归顺刘邦后,陈平受项羽之命全权处理殷国离反的问题,成功诱使司马卬再次倒戈。然而陈平刚刚离开殷国,司马卬又一次宣布助汉反楚。陈平恐慌项羽追究责任,西去投奔刘邦,后来成为刘邦军情机构的最高负责人。

项羽将义帝迁出彭城,在前往郴县的途中被项羽安排的人秘密杀害。义帝之死是秦末之乱以来,短暂的七国复活、王政复兴时代的终结。刘邦得到消息后正式为义帝发丧,同时利用项羽弑君的道德把柄号召天下声讨项羽。

汉二年四月,刘邦完成了攻楚的内政、外交和军事准备。令韩信统领汉军一部留在废丘继续围困章邯,萧何坐镇首都栎阳主持留守政务,刘邦亲自披挂上马,帅六十万大军席卷而来,于四月底攻占了楚国首都彭城。

项羽一方面公开部署诸将平定齐国,一方面秘密组成一支三万人的部队,亲自统领,经薛郡穿过联军各部的接合部,闪电般插入彭城地区,乘夜攻占了萧县,切断了联军由彭城西去回国的退路。仓促应战的联军被项羽军击溃,损失二十余万人。

彭城大败,刘邦仓皇逃脱,到丰邑时楚军已经到达,不得不继续逃亡到下邑,最后终于在荥阳地区稳住阵脚。彭城战败,是刘邦一生中最惨痛的败仗。多年后和韩信谈及此事,韩信说刘邦善于将将而不善于将兵,不过能够统领十万人而已。六十万大军刘邦根本玩不转。彭城之战后,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

3

彭城之战后,刘邦“愿意拿出关东地区作为灭楚的酬劳”。张良建议:“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枭将,现在与项王之间有嫌猜;魏将彭越,与田荣一起反楚,骁勇善战,这两个人可以迅速联络起用。大王的部下,唯有韩信可以单独委以大事,独当一面。如果大王有意,能够捐让关东地区获得三人的助力,项羽就可以被击破。”韩信、英布和彭越,史称“灭楚三杰”。

楚汉战争的相持阶段,从时间上看,从汉二年六月刘邦退守荥阳开始,直到汉四年九月楚汉和议为止,持续了两年零三个月。从空间上看,分南、北、中三个战场。南部战场以九江王英布为中心,牵制楚军西进。北部战场以韩信进攻魏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为中心,全线告捷。中部战场在荥阳地区,刘邦和项羽长期在此拉锯对峙。

汉元年二月,项羽分封天下,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定都六县。六县是英布的家乡,封了九江王的英布衣锦荣归,光宗耀祖,那种心意满足的喜悦,使英布只想痛痛快快地享受人生。田荣反楚,项羽向所封各国下达征军令。英布厌倦了沙场征战,接口伤病,只派遣了四千士兵。项羽为此大怒,从此和英布留下嫌猜。刘邦的使者随何利用这一点成功策反英布归汉反楚。

刘邦期望组建骑兵军团。李必和骆甲被推荐成为将军的候选人。但二人坚决推迟,因为他们都是旧秦国的人,而刘邦军中善于骑射的将士几乎都是旧秦军的骑兵。如果任命李必和骆甲,从政治上信任的角度来看存在大问题。最终灌婴被任命为骑将,在尔后的战争中屡建奇功。

忍受不了刘邦对待自己的轻慢态度,魏王魏豹反汉归楚。刘邦命韩信为左丞相,准备武力解决魏国问题。魏军主力集结在蒲阪。韩信在临晋渡口虚设金鼓旗帜,演练舟船停靠,吸引魏军的注意。同时秘密在临晋北部的夏阳搭设浮桥,让汉军渡河。渡过黄河后,汉军一举击溃魏军,魏豹也被俘虏。

占领魏国后,韩信上书刘邦,提出开辟北方战场的计划。韩信认为应该乘胜进攻代国和赵国,然后北举攻击燕国,东进攻击齐国,进而南下断绝楚军粮道,西进与大王会师荥阳。这份计划是韩信继“汉中对”以后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战略计划,是楚汉形势得到根本逆转的关键。刘邦指派张耳与韩信共同执行这项计划。

韩信和张耳很快消灭了代国,屯军井陉(xíng)道西口一带,准备攻击赵国。得到消息后,赵王赵歇与陈馀统领赵军主力屯驻井陉道东口一带。韩信选拔两千骑士抢先通过井陉道在道口附近的山冈上埋伏起来。同时令前军万人出井陉口,渡过绵蔓水背水列阵。韩信料定大将旗鼓出井陉口后赵军会发起猛烈攻击,汉军撤退,赵军必定出营追击。此时令埋伏好的骑兵占领赵军军营,赵军必定大乱。汉军背水列阵,人人拼死作战。最终汉军大胜。

4

楚汉战争的相持阶段,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项羽乘胜追击刘邦,攻克荥阳。这期间楚军进攻汉军防守。随着韩信带领的汉军在北部战场获得了全面胜利,汉军逐渐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改变均势、打破对峙的关键是韩信进军齐国,大将龙且统领楚军部分主力北上救齐,削弱了楚军在正面战场的力量。项羽尝试派遣使者劝说韩信保持中立,三分天下,遭到韩信拒绝,从而不得不接受刘邦提出的休战议和的提案。

英布被楚军攻破后逃亡到荥阳,马上得到刘邦的召见。刘邦召见他的时候,竟然半靠在床边洗脚。英布觉得受辱,打算自杀。但被引到馆舍入住时,眼前一亮,馆舍的规格和刘邦的汉王府一样,转而大喜过望。先抑后扬,先辱后赏,是刘邦管用的御人伎俩,往往用来收服孤高自傲、桀骜不驯的人。

被围困在荥阳的刘邦与谋士郦食其商量对策,郦食其建议复兴六国。张良听说后劝说刘邦:“如今的天下,唯有楚国最为强大,如果六国再次屈服追随楚国,大王如何可以使唤得动他们?所以说,如果采用分封六国后人的建策,大王的事业定将烟消云散。”

项羽政权主要依靠两种政治势力的支持,一是项氏家族及其姻亲,项伯是代表人物。二是各路楚军将领,范增是代表人物。项伯与范增的不合由来已久。陈平向刘邦提出了离间楚国君臣的反间计,刘邦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其自由使用,不问出入用途。在陈平的秘密工作之下,项伯和范增间的矛盾益发尖锐,项羽倾向于项伯,最终范增递交了辞呈。

范增去世前召唤卜师前来占卜。与卜师的问答中,范增对自己一生中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回顾。包括:君侯最初跟随武信君(项梁),曾经献策请求拥立何人?武信君败于雍王(章邯),君侯为何不预先告诫武信君?项王擅自杀害卿子冠军宋义,君侯为何不加以阻止?项王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君侯为什么不加以阻止?项王杀死子婴而焚烧秦王宫室,君侯为什么不加以劝阻?项王违背怀王之约而不把秦国封与汉王,君侯为什么不加以劝阻?项王为什么不就势定都关中?义帝死于江上之事,真的是侍卫们的暴行,抑或是谁支使所为?

苏东坡称范增为“人杰”,对于陈平离间之事,苏东坡评价“事物必先有腐败,然后才有蠹虫生长其间;人事必先有猜疑,然后谗言才能掺入其间”。苏东坡认为项羽猜疑范增的真正原因,在于对待义帝(楚怀王)的态度分歧。项羽一意孤行杀死义帝,背后的用心是要以项氏取代熊氏入主楚国,完成楚国正统的交替。历史上类似的事情还包括汉魏交替之际的荀彧。荀彧后期被曹操猜疑,忧郁而死。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对峙,荥阳、成皋多次易手。刘邦再次失去成皋,向北来到修武——韩信、张耳军的大本营。刘邦趁韩信、张耳尚在睡梦当中,夺取大印,收回了对大军的指挥权。刘邦部署张耳巡行赵国各地,韩信领兵征讨齐国。同时在郦食其的建议下,刘邦抓住项羽领兵征讨彭越的机会,迅速进兵,全力收复成皋、荥阳和敖仓。

郦食其出使齐国,成功说服齐国与汉国联盟。消息传到韩信军营,辩士蒯通仍然建议韩信大举攻齐。由于齐军撤下了防备,韩信军一举击溃齐军主力。齐王愤怒至极,将郦食其活活煮死。郦食其不仅是辩士,也是谋士,为刘邦贡献过多项计谋。有人评价说,假使郦食其不早死而才尽其用,西汉建国三杰将增为四杰,郦食其将与萧何、韩信、张良齐名并举。

成皋失守、荥阳告急,项羽顾不得追击彭越,匆匆领军赶回荥阳,项羽和刘邦在广武涧又开始新的对峙。对峙期间项羽声称要煮杀刘邦父亲,想诱使刘邦出城会战。刘邦回答:“我与你项羽一道受命于怀王,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老子,你一定要煮你的老子,也不要忘了分我一碗。”

对峙过程中,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违背怀王之约,杀卿子冠军宋义,裹挟诸侯各国军队进入关中,在关中烧杀抢夺,处死子婴,坑杀二十万秦军将士,强行迁徙各国旧王,驱逐义帝,秘密杀害义帝,大逆不道。项羽不善言辞,听完这一番数落,愤怒得说不出话来,取下强弩,一箭正中刘邦胸甲,刘邦差点丧命。

5

韩信平定齐国后,请求刘邦允许他代理齐王。刘邦一开始大怒,但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了韩信的请求。韩信大败楚齐联军占领齐国,彻底地改变了项羽与刘邦的力量均势。项羽派遣使者武涉前往齐国,劝说韩信在楚国之间保持中立。韩信谢绝了武涉带来的提案,武涉失望而归。

蒯通引用越国大夫文种和越王勾践的故事试图说服韩信接受三分天下的提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韩信头顶震主之威,手挟不赏之功,名满天下,身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实在是危险。韩信始终犹豫不定,最终委婉地谢绝了蒯通。

刘邦派遣侯公出使楚国,侯公成功劝说项羽与刘邦签订休战议和的条约,同时还归还了扣押在军中的刘邦亲属。楚汉议和成功以后,项羽领军向东撤退,刘邦也准备罢兵回到关中,但张良和陈平劝谏说现在正是灭亡楚国的时机,刘邦同意,撕毁停战协定,突然对撤退中的楚军展开攻击。

项羽一路撤退到陈县,大将钟离昧在陈县北面的固陵屯军设防。刘邦追击到固陵时受挫不能前进,派遣使者召集彭越和韩信。然而,出乎刘邦的意料,彭越和韩信的军队都没有来。张良建议刘邦明确战后的利益分配,果不其然,彭越和韩信答应立即出兵,参加会战。

即将被联军包围在陈县的项羽迅速领军抵达垓下,止军停驻,开始做决战的准备。刘邦自知没有能力指挥数十万大军展开野战,与项羽的决战,只能交由韩信指挥,他自己则将心思更多地放在战后诸种事宜的处置上。垓下之战,十万楚军将士,战死者八万。

在最后的血战中,项羽带领八百名近卫骑士,出垓下城,突破汉军的包围圈,径直南下而去。到乌江边上时只剩下二十六骑。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渡江的请求。此时项羽已经身负十余处创伤,汉军第一阵也已经抵达乌江边上。项羽望着眼前一位汉军骑将喊道:“来人可是旧友吕马童?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的头。我成全你!”说完挥剑自刎,享年三十一岁。最后,王翳、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遗体的一部分,分享千金万户的封赏,受封为侯,载入史册。

项羽死后,刘邦精心安排了项羽的葬礼并亲自出席。对项氏一族也宽待怀柔,一律赦免不究,承诺礼遇封赏,并赐姓刘,纳入皇族,与刘氏共荣。同时解除了韩信的军事指挥权,重新部署将领,精心安排人事,调整疆土封邑,开始做称帝的准备。从此中国进入历史上第一个联合帝国——汉帝国的时代。

6

斩杀项羽的五位汉军骑将,都出生于秦帝国本土的核心区域——首都内史地区,都是旧秦军的骑兵将校,他们都是秦帝国灭亡以后,在关中地区加入到刘邦军团中来的。

秦末之乱爆发时,秦帝国军队的配置,中央所属的主力军大概有四支。南部军驻防岭南,没有介入秦末之乱的战争中,宣布独立,建立了南越国。北部军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大败,全军覆没。中部军主帅是章邯,投降项羽后被坑杀于新安。京师军后来成为汉军主力。

杨喜在项羽之死的历史记事中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杨喜封侯之后,杨家从此发迹,东汉时期四世三公的杨震一族,开创了隋王朝的杨坚一家,都是这个家族的后裔。不仅如此,杨喜的第五代孙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史记中项羽之死的故事估计有不少来自杨敞的分享。

尾声

司马迁总结项羽失败的四个原因:一、背弃关中回到楚国,犯了战略地理的错误;二、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引发以下克上的政治风潮,犯了政治伦理错乱的错误;三、以功高劳厚自傲,犯了固执己见、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四、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犯了迷信武力而忽视政治的错误。韩信在“汉中对”中陈述项羽必败的原因,与司马迁的看法完全一致。